69书吧 > 汉阙 > 第55章 三十六骑

第55章 三十六骑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69书吧 www.69shuba.cc,最快更新汉阙最新章节!

    “三十五,三十六……一共三十六骑。”

    这是任弘数得的使节团人数,真吉利,和班超去西域时带的人手一模一样。

    幸好他先前托敦煌织室做出的毡笠,远远超过了这个数,次日中午从河仓城启程前,便一顶顶发放到吏士们手上。

    “这是为众人制作,白日里行军时戴着防太阳风沙的毡笠,大漠里日头毒,戴上毡笠好受些。”

    孙十万等人见这帽子由皮毛缝制而成,帽檐很大,是平日里没见过的式样,感觉怪怪的,不过戴上后确实凉快了些。

    厨子、狗头军师,这就是任弘昨天与傅介子谈过话后,对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

    对了,还有还有后勤队长,毕竟这几个月里,任弘在河仓城除了教人砌馕坑、烤制不同口味的馕做试验外,就是张罗使节团所需装备。

    此去楼兰,要经过两片大沙漠,一曰三陇沙,二曰白龙堆,皆长达数百里,要走十来天才能出去,抵达水草丰饶的罗布泊,这是此行最凶险的一段路。

    所以使节团准备很足,考虑到沙漠里昼夜温差大,白天要戴防日头的毡笠,以免中暑晕眩。晚上则得戴着从匈奴人那学来的厚毡帽,躲在毡帐里,裹着粗糙的羊毛毯才能抵御席卷沙漠的寒风。

    所以衣服也要准备夏衣、冬衣两套,脚上更得下功夫,中原人惯用的麻履、葛履是不能多穿了,白天里沙子烫得能煎鸡蛋,且摩擦力很强,一双鞋走几天就能穿个底。

    得用上同样从胡人那传入中原的“络鞮”,也就是高帮皮鞋,靴子更有利于骑马、跋涉沙地,它耐磨,而且靴筒高达胫部,沙子进不去。

    除了常用衣物外,甲胄兵器更是带得很足,敦煌郡得了朝廷命令,为这次行动下足了血本,人均一套铁甲胄!

    加上各式各样的兵刃、箭矢,足足拉了三辆马车,只在车舆上盖麻布,堆粮袋,伪装成粮草,毕竟这是一趟和平出使嘛。

    在沙漠里,既没有汉朝的烽燧置所,也别指望跟当地人买粮,一切自带。

    所以河仓城五个新修的馕坑日以继夜,烤制了整整三辆马车的新鲜烤馕,口味各式各样:葱花馕,肉馕,羊奶馕、芝麻馕,只要是能想得到的,都做了几筐。

    馕可以泡,可以煮,可以炒,也可以直接吃,是为此行的主要干粮。

    其他人挺爱吃这玩意,唯独孙十万看这那么多馕,感觉尽管戴上了毡笠,仍觉得自己有些发晕。

    幸好载粮的车上,仍加了几袋汉军传统兵粮“糗糒”(qiǔbèi),以及十来石粟米:在进入三陇沙前,使团还是有埋釜造饭的资本的。

    为了饮食结构合理,除了带有大量干菜、大酱、豆豉、肉脯外,众人还见到了一圈又一圈的奇怪食物,看着像是动物的……肠子?

    这便是孙十万替夏丁卯从悬泉置给任弘带过来的两袋食物之一,本以为另一袋也是肉脯,却没想到打开后长这样。

    任弘倒是抹着口水,都等不及吃了,他介绍道:

    “此乃腊肠,夏翁腊月所制,猪肠洗干净后灌肉进去熏干风干,熟制后醇厚浓郁,越嚼越香,老孙,你要不要尝尝?”

    孙十万连忙拒绝。

    造饭的家伙是几个军用铁釜,任弘还加了两个小铁锅进去,一口新,一口旧。

    来自破虏燧的三人,对待这口旧锅十分亲切,韩敢当抱着它,极富感情地说道:“这锅在破虏燧,为吾等挡过箭,还帮赵汉儿射杀了一名匈奴射雕者!”

    “射雕者?”

    众人一惊,看向赵汉儿,却见他没啥表情,靠在车上修补弓,只抬起头道:

    “没留下首级,相当于没杀。”

    总之,三人已然把这口锅当成了幸运符,将破口的地方修补一番,仍带了出来。

    至于喝水吃饭的器物,陶器就不太方便了,杯碗多是胡杨木所制,轻便易带。

    给牛马骆驼吃的豆子也拉了好几车,但畜生胃口大,决计是不够的,进了沙漠找不到草料,估计就要一边走一边杀了。

    东西塞得满满当当,如同搬家,但要说最沉最占地方的,就是装水的牛皮囊了。

    它们挂在骆驼身上,现在只装了一半,到玉门关还要装一次。得足够人畜使用十天才行,所有水囊加起来,比三十六具铁甲还要重!

    也有轻便的东西,比如一捆捆上好的丝绸,它们来自关中的皇室织室,专门挑了楼兰贵族喜欢的花纹,更有好几箱金饼,这都是诱惑楼兰王的饵……

    于是出发时,使节团的车队里,除了三十六人外,更有两倍于此的牲口:12峰骆驼、10头骡子,50匹马,以及10辆车——若是从长安启程就带这么多东西,使团速度恐怕要慢一倍。

    他们今日要沿着疏勒河,从河仓城到四十汉里外的玉门关去,休憩最后一夜,明日便要离开大汉疆域,前往神秘的楼兰……

    ……

    这条道,傅介子的老部下们至少走过一个来回,所以对沿途风景已经麻木,低头默默走着。

    唯独新加入的会稽人郑吉,对这与江东迥异的景色十分好奇,东看看西望望,看到有植物,便会询问任弘和赵汉儿当地如何称呼,可不可以吃,俨然一个好奇宝宝。

    “子骞也是头一次去西域?”

    任弘走上前去,与之搭话,这郑吉怎么跟历史上第一任西域都护同名?难不成就是他?也太年轻了吧。

    郑吉也对任弘这个同龄人很感兴趣,应道:“我祖父参加过大宛之役,我听他说了无数次河西、西域,却是第一次有机会亲自来瞧瞧,可惜季节不对,我听说入秋后的胡杨林,极美?”

    原来是老卒之后啊,但两次大宛之战损失惨重,给普通兵卒留下的回忆,恐怕不像秋后的胡杨林那般美好罢?

    任弘便问出了自己的疑惑:“你一个南方人,就不怕水土不服,为何会应募呢?”

    郑吉笑了笑,给任弘说起一个故事。

    “我有个会稽同乡,叫朱买臣。”

    郑吉一口会稽方言,口音极重,一句话往往要说两遍任弘才能听懂,费了老大劲,才断断续续明白了这个故事。

    大意就是,会稽人朱买臣家中贫困,除了识字外没啥能耐,不愿意做小吏,又不治产业,四十岁仍然是个落魄穷鬼,常常靠砍柴卖掉后换回粮食维持生计。

    最后连他老婆都受不了,与朱买臣离了婚,另嫁他人,朱买臣也越来越落魄,最后到了要前妻和其新丈夫接济的程度,头顶真是绿油油的。

    朱买臣后来终于得到了机会,去到长安,走了同样是会稽人庄助的门路,被引荐给汉武帝,得到赏识,直接拜为中大夫。

    后来又因献上平定东越的计策,出任会稽太守,虽然朱买臣做人不太地道,回故乡后故意羞死前妻,但后来他还是荣登九卿!

    只是,朱买臣最后被政敌张汤死后拖了做垫背,殒命长安,但他从穷汉到九卿的故事,已成了会稽郡脍炙人口的励志传说。

    “但孝武之世已经过去了,如公孙弘、朱买臣那样,朝为白衣,夕登朝堂,已不太可能。像我这样的庶民子弟,想要像朱买臣那样出头,位列九卿,难喽……”

    经过波澜壮阔的汉武时代后,汉朝的阶层已经渐渐固化,每个有志青年往上爬的过程,都会碰上有形或无形的墙壁。

    郑吉看向前方,目光炯炯:”可西域有这样的机会!”

    “我虽与朱买臣同乡,但我真正仰慕的,是博望侯张骞!凿空异域,遂封列侯,足以留名后世!”

    “于是当我遇到傅公在长安募勇士,便报了名,赖祖父之灵,加入了使团。”

    任弘颔首,郑吉的想法,和自己差不多啊,再回头看看使节团的其他三十余人。

    除了正副使、骑吏奚充国等几名良家子外,其余众人,孙十万是流放犯,卢九舌是立功赎罪的商贾,韩敢当是因巫蛊事远徙的士卒,赵汉儿是塞外回来,不太受待见的“胡儿”。

    其余人也差不多,任弘问过了,当中有赘婿,有奴婢,有特赦犯,有恶少年,有施刑士……

    可以说,在那些高高在上的贵人眼里,全帝国的渣滓都集中于此,大多数人都曾经历不幸,落魄不堪,所以当傅介子的手伸过来时,只能拼命抓住这次机会。

    傅介子很挑的,要的人都有一身本领,但在体制内,在中原却无处施展,只想通过一次冒险,让自己换个活法!

    “在西域,过去是谁不再重要。”任弘默默念着这句话。

    西域,的确是一个能让人重新开始的地方。

    她一如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等待勇敢者的发现与探索。

    而去那的人,要么走上巅峰,要么葬身大漠!

    “到了。”

    正想着时,郑吉停下了脚步,有些激动地指着前方,眼睛里满是憧憬。

    “我从祖父那,听了无数次这名,今日终于见着它了!”

    任弘也能望见,数里之外,有一座土色城塞,孤零零地站在世界的尽头……

    它在夕阳映照下,熠熠生辉,一如往后两千年间,仍将在此伫立一般。

    它曾见过战争。

    见过汉唐儿郎气贯昊天,十人戍边三人还。

    曾见疏勒河畔扬尘,十万铁骑叩雄关。

    它也亲历过和平,丝路穿过关城向两侧延伸,柔滑的中原丝绸从此运出,温润的于阗美玉从这进来……

    今生,任弘也是头一次来到这么靠西的位置,与前世的旅游的感觉截然不同,千言万语,一时间都哽在了喉咙里。

    是啊,读再多关于它的诗篇,也不如亲自来看上一眼。

    如此方能明白,这蓝天戈壁间普普通通一座小土墩,为何承载了中国人两千年的大国梦?

    “玉门关。”

    “玉门关!”

    ……

    PS:第二章在下午。

本站推荐:毒妃在上,邪王在下宋末之乱臣贼子残王毒妃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天唐锦绣逍遥游抢救大明朝神医毒妃女医生穿越:霸道征服王爷

汉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69书吧只为原作者七月新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七月新番并收藏汉阙最新章节